老一辈吃过的美食:“身份低贱”却非常美味

分享到:

一个灵魂拷问:你吃过最好吃的东西是什么?

办公室里的靓女小A说:是20岁生日吃的松鼠桂鱼;

一年磨破7条牛仔裤的驴友说:是在非洲部落吃的烤响尾蛇;

爷爷说:是飘着猪油的阳春面。

 

 

其实,最好吃的东西除了家里做的菜,就是饿极时遇到的暖饭。长辈们口中的美食,也大多诞生于饥饿年代。

我们现在吃的很多食物,

都曾是困难时期平民过日子的神器。

 

今天点小评介绍给大家的是,老一辈人才经历过的舌尖好物。

不要问我卡路里是什么,

那个时候没人知道也根本不care!

如果过年宰杀家禽家畜,那么它全身上下都会好好利用起来。

油渣

现在人避之不及的猪肥肉,在那个时期可是上等佳品!因为缺少油水,人们拿猪肥肉炼油,用猪油来做出来的菜,香喷喷!

 

 

炼猪油产生的油渣,是相当于现在的牛肉干一样的硬货零食▼

 

 

猪油富含饱和脂肪酸,遇冷即会凝结。这个膏状物便是猪油冷却以后的样子▼

 

猪油是拯救那个年代食物的神仙好物,只需一勺,就能让食物好吃到升仙。

猪油拌饭

生病中孩子的食欲不好,唯有蒜头猪油拌饭可以引出食欲。白米饭一起锅时趁热拌上猪油,再淋上一些酱油,整碗白米饭就能散发出咸咸香浓的酱香味,不用配任何菜,就这样可以让人扒光一碗饭还意犹未尽。

 

 

“冒着热气腾腾的米饭,加上一勺白白的猪油,倒点酱油一拌,那个香啊。应该是在7-8岁吧,那个时候物质匮乏,家里也穷。”——网友“行走的大果冻”

情况好的还猪油拌饭战斗力加强版:加糖、加鸡蛋▼

 

 

盛在这种青花白底的大碗里会更好吃~▼

 

 

色灰白,瓷粗釉糙,碗身很厚,虽不美观,但却实用,俗称“海碗”

如今,在闽南、香港、台湾一带的很多饭店都还有这种人气菜品(试试大众点评上搜索“猪油捞饭”)

神仙汤

它的另一个称号是“满洲汤”。猪油一勺、酱油几滴、葱花一把、开水一冲,让你分分钟钟成仙。就是这个货▼

 

在碗里放点酱油,淋点油,用开水一冲便成。一位当过知青的老者说:“那个年代里,“神仙汤”是寻常百姓中餐或晚餐的“应急汤”,更是知青生活中菜肴的主角戏,在大雪飘飞的冬天,农民家中多少还有咸菜、鸡蛋什么的,而我们知青什么都没有,“神仙汤”就成了下饭的快餐式菜肴,好在那时候的大米饭好吃,汤一泡一碗饭三口两口就下去了。”

因为缺乏营养价值,这种神奇液体没有流传至今。

油炸馒头蘸白糖

土豆、红薯、馒头这种淀粉含量+++的食物,是缺肉年代里重要角色,联合猪油、白糖就会是一顿口腹盛宴啦。

为了让有限的主食看上去更多,

人们想出了各种招数。

双蒸饭

即把饭煮熟 后,再加一次水去煮,饭自然就变得“多”了,这发明立即被推广,人们居 然也接受了这自欺欺人,更无营养的“双蒸饭”!

三蒸饭

把双蒸饭加上水再蒸一遍,体积会变得更大,也更不抵饿了。

野草和昆虫,

都是当年人们不会放过的矿藏。

炒红薯藤/红苕尖

艰苦年代里红薯已是珍贵,红薯藤叶当然也不会浪费啦!境况好的时候拿来喂猪,再艰苦的话,也会拿来炒着吃,因为脆爽清香,现在也有很多人吃。

 

 

榆钱饭

当时有句话叫:早上吃榆,晚上吃榆,一天没榆,急得上树~。如果你生活在中国北方,一定见过榆树。春天的时候,它会长出神似铜钱的叶子▼

 

 

榆钱饭在某些地区又叫“榆钱苦累”。

用榆钱和小麦粉、玉米粉混合而成,上锅蒸成的主食。因为夹杂着榆钱的清香,比窝窝头什么的要受欢迎很多。

 

 

连主食都得掺野菜、树叶,于是这种用纯面粉做的饼就被尊称为“高级饼”了▼

 

除了植物,也要打昆虫的注意。

烤蝉肉

围着煤炉轮流用火钳夹着一只一只知了,烧烤至焦黄冒烟。扔了蝉肚,剥开背盖,挑出几丝丝羊肉似的知了肉,搁上舌尖,虽然只够塞牙缝,也是珍稀野味。

 

 

有些吃食与其叫食物,

不如叫口腔慰藉。

苦力饭

所谓苦力饭,就是用野菜拌以粮食作物的颗粒或粉末混合后蒸制的饭菜团子,五十年代末,俭朴的中国农民将自身的口粮也交了公粮,将一颗颗原粮送进都市,自身则用麦麸、稻糠乃至树皮粉末拌以各类野菜蒸而食之,以期保命,那是真正的苦力饭。

目前存在关于苦力饭的图像资料已难找到,麦麸其实就是小麦的皮,大家想象一下吧:

 

欢迎转载趣闻堂的文章,请注明出处:趣闻堂 (quwentang.com)

分享到
表个态吧 点个赞 ()